10月26日下午,“华夏之声”医学科技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国际医学教育项目的拓展与创新研讨会”在浙江义乌隆重召开。加纳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亚历山大·阿夸西·阿库瓦、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院长马赛拉·德尔·卡门等中国、美国、法国、荷兰、泰国、加纳多国卫生健康以及医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汇聚于这场高水平的国际医学教育大会。
大会由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联合举办。
浙大四院和“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党委书记王凯作大会致辞,向外宾们介绍了浙大四院与国际医学院、研究院医教研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并详细介绍了国际医学院建院以来取得的成果。目前,国际医学院连续2年面向海外43个国家招收了183名本科生,学生数量和生源质量都位于全国前列,学生培养体系完善,发展模式创新。
王凯感谢与会专家对于推动医学知识、医学教育和医学管理的付出和努力,希望通过此次大会达成国际医学教育多元话题的共识,为医学教育行业的进步带来深远的影响。
浙大国际医学院副院长陈伟英详细介绍了国际医学院的教学模式并作国际医学教育的经验分享和大会引导性发言。国际医学院作为浙江大学的二级学院,汇聚国际一流师资,致力于培育医学人才和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医院和研究院紧密结合,将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一个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的医学教育和科研平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全球医学教育贡献力量。
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如何将国际项目与本土医学教育项目结合,培养好医生,以及通过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提升全球医疗水平展开讨论。围绕这些问题,海内外专家们通过圆桌讨论会的形式开展了热烈的交流,带来了一场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思想碰撞。
加纳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亚历山大·阿夸西·阿库瓦:
“作为一名政治家,我平时更多负责决策的制定。世界地球村背景下,要把国际项目和本土项目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医学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十分先进,如何让加纳的留学生回国后没有太大的落差感,能够适应并且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这也是我们十分关注的。”
麻省总医院院长马赛拉·德尔·卡门:
“国际化的医学教育不是文化的刻板复制,而是文化的革新和创新。不同国家的医学生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这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医疗文化机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提升改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疗服务。”
泰国玛希隆大学诗里拉医院副院长特里波·勒布纳帕宏:
“好医生的标准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我认为除了关注患者的需求,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之外,还要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拥有善于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保持终身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泰国玛希隆大学诗里拉医院副院长普拉帕特·瓦尼通潘:
“国际医学生培养项目能够激励本土项目的发展,本都项目能够反哺国际医学项目,二者之间实现更好地融合。目前,很多国家已经进入超级老龄化,国际医学项目可以提前聚焦老年健康领域,共同培养全球化的医学人才。”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中心院长马可·德·卡瓦略·菲力欧:
“各个国家之间的医学生培养体系不同,文化融合对留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课题,医学院要着力提高医学教育的体验感,建设适合国际医学生的教学体系和流程,增加不同国家之家的互认制度,让他们有归属感,回国后能够更好适应本国的医疗体系。”
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科技领事拉奇德·马尔蒂: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很高兴有机会作为唯一一名没有专业医疗背景的人参与到这次研讨中。法国和中国在健康和医疗方面有强大的纽带,希望未来能够在中法医院之间,有更多的专家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共同推进医学发展的进步。”
国际医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红斌:
“要有效整合国际和本土项目达到创新和发展,首先要明确我们所处的国际项目、本土项目的级别,分析优势劣势,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课程设计、研究等方面的实践进一步提升国际医学教育品质。”
会议由国际医学院国际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徐小明主持。国内医学教育界同行、医院和国际医学院教职工、医护人员和国际学生参与圆桌论坛,并于提问环节同与会专家开展了深入交流讨论。
最后,陈伟英对与会的嘉宾和听众表示感谢。这是一次国际性、高水平、有广度、有深度和引领性的医学教育学术盛宴,三个多小时的深入探讨,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医学教育界同仁的交流和共鸣,在诸多方面达成共识,并向在场所有人员发出邀请,希望在2026年1月国际医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共同举办的亚太医学教育大会上再次相聚,将中国的医学教育展示给世界,共同为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