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年年有,百日就一回。谨以此文献给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校园启用和新生开学百日。
“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2023年9月12日,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在义乌佛堂双江湖高教园的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新校园正式启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不同肤色近百名本科医学新生踏入美丽校园,开启六年满载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愉快学习之旅。
“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秋阳煦暖,从迎新嘉年华活动中试穿汉服的那一刻起,校门前百年古樟仿佛散发出历史的点点光环,汇聚成一幅承载着熠熠璀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生动画卷。
师生们品读两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畅谈热播剧《周生如故》和《一生一世》,当如故的人类忠诚善良和一生一世结缘医学的天使情结授与“色”魂,带路之上的芳香跨越万水千山,在严寒的佛堂冬季化作晶莹剔透的冰花,如诗如歌地飞来。
在浙里,“色”授魂与,心愉于侧的“带路版”是意味深长,美轮美奂的百日好纪事。
魂与带路,我们畅游的快乐学海
“中国有着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我们校园坐落在‘一带一路’东桥头堡浙江省义乌市……”汉语课堂上,不同肤色的医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讲。
“蔡老师上课上得很棒,我在汉语课期中考试中得到了97分。”来自泰国的学生Kolawatch兴奋地谈论,“在浙里,有顶尖的教授和智能的教室,在这里学习成长,我感到非常快乐!”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的肖老师,一位研究核聚变的专家,为国际医学院的2023级本科生讲授物理课。虽然不同国家高中的物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普遍一致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在言谈中能感受到肖老师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融科研于教学中关于核医学的未来前景对人类健康的福音。学有追求,致高致远是快乐。
DNA损伤修复领域的国际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Ian D. Hickson教授,为本科新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课。“没想到我刚入学国际医学院,就能听到世界顶尖科学家为我们上课!”来自智利的Feng激动地说,“我从Ian院士的课中,不仅学习到了有关于DNA领域的知识,更是体会到了顶尖科学家们对未知的探索,对学术的钻研,以及他们身上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我要以此为榜样,努力学习!”。榜样引领,勇毅前行是快乐。
快乐学习,来自教师那份使命和责任。带路新医科新医学人培育成长,引导学生立德树魂,成为师生的快乐源泉。
“要拉高定位,努力成为国际化医学教育的战略基地。着力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医教研融合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兼具过硬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引领医学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这是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在新校园启用和新生开学典礼上赋予国际医学院的高远使命。
“你们已经在新校区度过了12个星期,适应这里的生活了吗?”浙大四院和国际医学院党委书记、浙大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院长徐键在第一期“院长有约”活动中细心关怀着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诉求并寄予成长成才的厚望,“国际医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领导力的医生、具有学科领导力的医学科学家和医疗管理者。你们要努力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文精神和修养;要掌握学习方法并坚持良好的习惯;要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以期未来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医者。”
心有所向,高标定位,融合发展。国际医学院首创“临床-教学-科研”三导师制,引导学生早科研,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培养卓越国际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做到‘熏’‘育’‘浸’‘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浸润、涵养、熏陶、化育功能,坚持‘三全’育人”。这是国际医学院副院长应颂敏在MBBS学业导师聘任仪式上对老师们的真切期望。
教育不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在于培根铸魂,润物无声。
来自伊朗的学生因最近考试压力大而出现身体不适,临床导师第一时间联系了心内科医生,帮助她解决困难。科研导师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领略科研之美。共享学术午餐,让学生久久回味。
国际医学院副院长陈伟英与学生们的“炉边谈话”激起的文明共情;来自斯里兰卡的Vineth实现早日进入医院和研究院学习的愿望;来自马来西亚的Lim成为浙大四院穿上“绿马甲”的学生志愿者;来自意大利的Valentina和来自摩洛哥的Imane成为学院宣传片“主角”;来自伊朗的Ali兼职做起了体育馆的健身助教;学院师生组建的登山小队,食堂为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小蛋糕,一起做月饼、包饺子,语言角、电影之夜、篮球赛、首届师生运动会……
在浙里,衣、食、住、行、学、研的点点滴滴汇成快乐学习的精彩华章。
魂与求是,我们登攀的科学峻峰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是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先生对“求是”的诠释。浙大人,求是魂;一日浙大人,终生求是魂!
“我们团队致力于研究细胞中DNA的损伤修复。”11月15日,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Ian D.Hickson教授在国际医学院再生与衰老国际论坛上分享他在相关领域最新的学术进展。
初冬的清晨,会场没有一丝杂声。年青的学者端坐台下认真聆听,踊跃发言,探讨学术本真,为科学研究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做出贡献是师生们共同的心声。一次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光芒;一次知识的传递,老中青三代科研学人,以求是之魂,探科学峻峰。
11月22日,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医学院召开,探讨人类生殖医学前沿进展,解决生育力保护的现实问题,与会者良策多多。
12月16日,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研讨会在国际医学院展开,立医为民,为医学科学注入家国情怀,是医学的美好境界。
……
百日间,校园内已经举行了15场高水平国际医学学术会议和学术培训,邀请了来自美国宾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的知名学者,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Douglas C.Wallace、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Ian D. Hickson、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永莲等多位医学领域学术大咖,共享人类生命健康科学领域学术盛宴,为新生的校园注入了浓浓的学术气。
在科学的峻峰,学人们有卓识。“mRNA技术,何以诺奖?”10月12日晚,中国教育电视台《育见》节目播出,来自国际医学院RNA医学中心执行主任李鑫教授侃侃而谈。
“我加盟国际医学院,最看好的是这里有很强大的科研团队,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有自由的学术氛围。”当谈到为什么加入国际医学院时,李鑫教授说。
推进人才引育工作,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推动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一直是国际医学院建设的“一号工程”。
依托浙江大学品牌效应,整合地方人才政策支持,聚焦重点方向,加大引育力度,成效显著。国际医学院现有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5名,省“鲲鹏计划”入选者、省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省卫生高层次领军人才等省级人才20名和百余名高水平研究人才。
2023年8月,浙江大学遗传所团队与国际医学院实现双向奔赴,11月28日,遗传医学中心主任管敏鑫教授当选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开启建设世界一流遗传医学中心新篇章。致力于探索临床基础融合和系统性学科交叉发展新模式,对标国家级生命健康高能级平台,国际医学院打造生殖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再生与衰老医学中心、RNA医学中心、代谢医学中心和遗传医学中心等六大平台。
百日间,浙江-丹麦再生与衰老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顺利通过答辩;RNA医学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顺利进入答辩环节;与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基地”;启动高水平的生物样本库、专病库和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
登攀之路,科学研究硕果满枝。2023年新增国家级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2项。“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科研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Nature、Neuron、PNAS等发表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原创性成果16项。
“国际医学院将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医院、国际医学院、研究院‘三院一体’协同发展模式的优势,建设医教研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为世界输送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医学发展创新人才的摇篮。”浙大四院院长、浙大四院和国际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国际医学院副院长王凯目标坚定,信心十足!
魂与双江,我们共耕的医教乐土
江水泱泱润乌伤,校地合作谱华章。
今日双江湖畔,面朝泱泱义乌江水,国际医学院在双江湖科教板块发展浪潮中,鼓起风帆,向涛而立,踏浪前行。
“这个晚会太有趣了,外国人在说咱们中国的相声!”“舞台边上那棵167年的古樟树以前就是我们王宅村的。”10月10日晚在国际医学院举办的新生嘉年华上,一位义乌市佛堂镇当地居民饱含深情地说,“我怎么也想不到在自己家门口竟然有了一座国际高等学府。”
国际医学院新校园的启用对国内外的影响是巨大的。短短百日,已有60多个参观调研团,近3200人次走进新校园,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130位外宾。国际医学院俨然成为浙江大学和义乌市新的“金名片”和“打卡地”。
11月13日,来自多米尼克驻华大使Martin Charles和乌拉圭、智利、斯洛伐克、哥伦比亚驻沪总领事们走进了国际医学院校区,和老师们切磋球技,和学生们亲切交流。离开时,Martin Charles大使握着徐键书记的手亲切地说道,“我非常愿意邀请多米尼克国内的孩子到中国义乌的这所大学来读书。”
11月24日津巴布韦哈拉雷理工学院访问国际医学院并签订合作备忘录。这是国际医学院校区启用以来,首个在校园内签订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以后这个国际厅,会成为我们学院乃至浙江大学的国际交流中心。” 浙大四院和国际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伟向来自浙江大学的老师介绍时说到,“加强交流,让师生们不断接受文化的熏陶,我们会越做越好。”
在浙江大学126年的辉煌建设和跨越发展中,有一批从青丝奋斗到白头的浙大人走进了刚启用的国际医学院校园。国际医学院副院长楼笑笑向退休党支部的老师们介绍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和可视、可控、可感的数字孪生校园运维平台。
“等国际医学院建筑工程全部交付了,我们一定带着学生来采风,航拍全景,向世界展示‘一带一路’美丽校园。”来自浙大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们惊叹于一座座国际化建筑,满是赞赏。
校地合作中,政产学研多能驱动,共耕医教乐土。义乌市市长叶帮锐和徐键书记就人才房、项目建设推进、浙大四院双江湖院区规划等多次开展深入交流。分管副市长龚淑娟顶着烈日,推进工程建设,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安排。
“浙大与义乌合作历史悠久,双方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崭新空间。”义乌市市委书记王健在校园启动暨新生开学典礼上深切地说到,“希望浙大继续与义乌深化战略合作,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共同打造校地合作共赢的示范样板。”
“中国有责任有能力为国际医学发展作出大贡献!”新华社报道的国际医学院首任院长黄荷凤院士的铮铮话语始终激励着国际医学院的师生们。
“拉高定位,努力成为国际化医学教育的战略基地; 创新引领,努力成为高水平医学研究的学术高地;融合发展,努力成为高质量校地合作的标杆典范”“国际医学院面向全球培育知华、爱华、友华的一流医学科学家和健康行业领导者,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校领导的殷切期望,国际医学院的师生们时刻谨记,奋力践行!
国际医学院是浙大的,是义乌的,是中国的,是一带一路的,更是全世界的。五色交辉,共绘七色彩虹,当空起舞。在流光溢彩的百日,让我们珍藏最心愉的记忆——人类的大爱与江河湖海,与崇山峻峰,在游,在登,在耕。
我们命运与共,心愉一体,迎接更激越的旭日东升,大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