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为了构建和谐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4月1日,在肾病科主任杨毅、德育导师傅晶晶的带领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研究生211班携手浙大四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MBBS留学生代表丽华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义乌市佛堂镇,开展“游佛堂古镇,感历史文化”主题团建活动。
佛堂镇位于浙江中部,义乌市南部,是义乌第一大镇,素有“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的美誉,以突出的佛教文化、古商业文化和古民居文化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 25 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浙江省 27 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
初达佛堂,大家就被古镇浓郁的历史古韵与文化氛围所感染。漫步走在佛堂老街上,街道两边的店铺都留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仿佛摇摇晃晃地带我们走入如博物馆馆藏的历史深处。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佛堂古镇的发展起源和风土人文等,在杨老师和傅老师的安排下,特意邀请了当地著名企业家、“佛堂非遗展示馆”负责人陈运泉老先生,为我们讲解佛堂的发展历程。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陈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佛堂人。2013年,抱着对古镇满腔的情怀,自己投入巨资在佛堂老街创办了“佛堂民间文化礼堂”,后来演变成为“佛堂非遗展示馆”。馆内陈列了各式各样的从民间收集展现非遗的模型或实物,充分展示了佛堂的佛教文化、商业文化以及民俗文化。
【商业文化】陈老介绍到,佛堂有悠久的历史,古时与云黄山靠在一起,义乌江从西面流过,是一个风水宝地。有千年历史的佛堂,六个朝代都是商埠,具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素有小兰溪的美誉,清朝晚期的时候义乌的首个商会——佛堂商会就是在这里产生的。当时佛堂的税收收入是整个义乌的一半还要多,比义乌的商业经济更繁盛,被称为是“浙东四大名镇之一”。
【佛教文化】佛堂,因佛得名,相传南朝梁代天竺高僧达摩云游,恰逢义乌江洪水泛滥,遂投磬江中,化为渡船,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后人感其恩情,募建了渡磐寺,因寺柱楹联中有“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的诗句,因而被称为佛堂。
【民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缩影,佛堂保留着许多的民间的风俗习惯,像十月十的民俗的文化节、迎龙灯、抬阁跷、道情、百子灯、迎老相公的灯、用猪和羊祭天、家传的木活字、用竹子做扇子等,有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美称,入选了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全镇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八大类、千余个项目,其中传统技艺“木活字印刷术”、民间信仰“抬阁跷”、民间文学“傅大士传说”、传统技艺“百子灯”等最具特色。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佛堂不仅是中外有名的佛教的五百罗汉中排名第131尊的傅大士出生的地方,还是被称为“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双林寺的故乡;更是以前浙江中部的永康、浦江、金华、东阳、义乌等县市和城乡的水上陆上的交通枢纽。金华的婺江上游的最大的水上负责交运的码头,地理位置优越。是浙江中部地区的最大古镇的其中一个,除建有的面积、婺派建筑的精美的艺术和规模外,有浓厚的商业和佛教文化。依1951年的统计,光古镇的商业区里就有131个商家的姓氏,460多个大小的商号;而且每一个的家族、每一家的商号,都和一代或几代人的辛劳有关。
陈老对佛堂文化传承的那股热忱,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同学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寄语:“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这重任,来自使命更来自传承。青春不止有一种姿态,传承与创新都是当代青年不可舍弃的责任。本次古镇探访之旅,也激励了师生们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己之力,实现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培育和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创建班级良好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供排忧解难、答疑解惑的机会,参观完佛堂古镇后,在杨老师、傅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随后前往当地村庄文化基地,进行包括生活分享、排忧解难、互帮互助、烧烤、唱歌、游戏互动等团建活动。
同学们围在烧烤架前,享受着制作美食的快乐,来自炭火与食物产生的独特香气,在每个人灿烂的笑脸之间肆意地穿梭,这一刻,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通通随着袅袅的炊烟消散,只剩下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油菜花。
烧烤完后,大家围坐一圈,分享生活中快乐、忧伤,和老师们畅所欲言,伴着快乐的笑声,现场气氛温暖热烈,同学们都融入其中,意犹未尽。
来自印度的丽华也表示这是她来到浙大四院之后,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使她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中国人民的热情。这次活动必定是她在中国、在义乌、在浙大的学习生涯中难忘的经历。
图1同学们与陈运泉老先生合照
图2同学们认真地听陈运泉老先生讲课①
图3同学们认真地听陈运泉老先生讲课②
图4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图5烧烤①
图6烧烤②
图7傅晶晶老师正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年轻时的学习经历
图8 .一望无际的天空与油菜花